PG电子
PG电子下载从“小金融”跳到“大产业”
前不久,上海财经大学(以下简称“上财”)金融学院2025届金融专硕丁可欣,刚参与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经理海外岗的入职培训,迎面而来的挑战让她感到兴奋:“在学校中,我们学的主要是从财务报表逆向推断企业业务的发生,现在工作却需要将具体业务转化为数据、一条条会计分录。什么节点确认业务发生?怎么核算利润?这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。”
近年来,面对财经金融领域的人才新需求,越来越多的财经金融类专业毕业生,像丁可欣一样,其就业选择不仅局限于传统金融行业,而是拓展到制造业等实体产业。
多所高校也纷纷转型,不只着眼于“小金融”垂直化培养、就业体系,而是放眼于国家战略所需、地方经济转型、实体产业制造业发展等“大产业”格局。
长久以来,“两财一贸”(中央财经大学、上海财经大学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——记者注)都是招生、就业的热门高校。
2017年,迎来百年校庆的上财“预感到财经红利在慢慢消退”。上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赵得生认为,曾经的就业亮点——区域性和行业性集中成为新时期就业工作的风险点,“但也是改革的方向所在”。
从2018年开始,“学校对就业方向、就业引导进行调整,目标是‘让学生更多地到国家战略需求的行业、重点领域就业’。在此基础上,进一步引导学生多关注高端制造业、成长性民营企业等。”赵得生说。
就业去向变化的背后,工作内容、性质也发生了“翻天覆地”的变化。“业财融合”——业务和财务的深度融合,成为财经类院校的就业新亮点。
近年来,不少上财毕业生到宁德时代、比亚迪、吉利汽车等新能源企业就业。今年6月,该校与中国商业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深度沟通,计划在将来进行人才联合培养。
这家以生产C919大飞机而为公众所熟知的公司,是人们眼中制造业企业的典型代表。赵得生认为:“中国商飞在大飞机研发出来后,在生产和运营等环节,需要更多的财经人才,我们的学生可以说是大有可为。”
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朱庆说:“在守住金融等传统行业进校招聘基本盘的情况下,我们努力向新行业新领域拓岗挖岗。”以2025届毕业生为例,已有30余名学生到中航成飞、中航西飞等军工企业就业,100多名学生选择到比亚迪、小米等新能源和先进制造业企业就业。近几年,该校制造业企业就业学生数量实现倍增,比重达20%左右。
如今,上财学生到制造业就业的局面,也实现了从0到2024届达到15%以上占比的转变,“甚至补上了曾经传统财经领域中就业外溢数量,让学生成长和国家战略所需行业的发展更好融合。”赵得生说。
中央财经大学则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。今年4月,中央财经大学校长马海涛带队赴一汽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走访调研,推进产教融合,将财经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,服务实体经济发展。
一汽资本控股有限公司人力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,将在推进产学研协同、打造人才共育等方面与央财深度合作,联合培养既懂金融理论又懂实体产业的复合型人才。在产教融合的重点项目中挖掘优秀人才,推荐高水平专业人才入企就业。
与此同时,学生们对制造业、民营企业就业的认知正在逐步改变。进一步赋能于企业资产盘活、投资布局缺口等“短板”,形成就业拓展与企业变革的“双赢”。
朱庆介绍,“2025年,京东在外经贸招了60多名学生,分布在经贸、物流、法务、科技金融等岗位”。
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上海建元投资有限公司,是一个资产管理类的子公司。赵得生介绍:“我们每年有一批学生到央企国企的资产管理子公司就职,盘活闲置资产,通过资本运作为企业创造经济收益。”
不止一位受访专家都表达相同的观点:“科技金融、数字经济等新兴金融领域是金融未来改革的方向。”
由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金融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导编制的《金融科技人才需求与教育发展报告(2024年)》显示,AI大模型等革命性技术普及,新兴金融领域岗位人才需求逐渐增多。以科技金融、绿色金融为例,知识产权融资师、碳金融、ESG金融分析师进一步成为热门新兴岗位。
“不光就业引导要‘变’,培养方式上也得顺时而变。”在朱庆看来:“从高考选专业,家长、学生就开始‘用脚投票’,社会需要什么他们就报什么专业。所以,高校作为育人端、人才供给端,需要调整供需适配、进行供给侧改革。大学培养的人才一定是社会所需要的。”
依托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大局,华东师范大学在去年5月31日正式揭牌成立了上海人工智能金融学院。据悉,这是全球首家围绕人工智能与金融跨界交叉打造的教育和研究机构。
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坚持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“同频共振”,提升学生复合型技能和科技应用能力,与北京邮电大学合作开设人工智能+金融科技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+会计学、金融科技+会计学等3个校际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,校内设立国贸+小语种、金融+英语、法学+大数据等21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。
江西财经大学以数字化、绿色化、国际化开辟发展空间。该校教务处处长万建香介绍,江财早已开始探索数字财经转型,首批建设了金融科技、数据法学等7个跨学科交叉的新兴专业,成立数字经济学院、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。
课程体系建设上,该校正在布局“1+3+N→100”的“人工智能+”课程体系,包括一门人工智能公共课、三门智慧课程示范课、N门人工智能融通课和百门知识图谱辅助课。同时,把VR产业作为主动融入社会的切入口,与30余家VR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,开设产业实践班和行业创新班,截至今年年初,参加产业实践班学习的学生达2100余人次。
陕西师范大学则立足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与区域产业升级需求,在本科阶段构建“数字金融”与“数量金融”双轨培养模式。该校招生就业处副处长王阳阳介绍,学校国际商学院将“传统金融根基-前沿技术应用-现实问题解决”思路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,重点提升学生运用大数据分析、量化建模与金融科技工具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,塑造其在就业市场的差异化竞争力。
上财的招生就业处推出了“三师制”:邀请校内导师、业界导师、职业发展导师对新兴金融方向进行针对辅导,同时,计划联系各个学院形成职业发展中心,将就业与人才培养进行深度结合。
“说实话,这也是我们上财的主业和‘基本盘’,要让学生们的‘金饭碗’端稳端好。”赵得生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