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G电子

PG电子APP暴力起号生意经调查:“54岁阿姨考上研究生”是如何出炉的

2025-09-09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PG电子(Pocket Games Soft )全球首屈一指的电子游戏供货商[永久网址:363050.com],首位跨足线下线上电子游戏开发。PG电子,pg娱乐,PG电子试玩平台,pg电子app,pg电子外挂,pg电子接口,pg电子技巧,pg电子下载,欢迎注册体验!

PG电子APP暴力起号生意经调查:“54岁阿姨考上研究生”是如何出炉的

  开学季,一则网友自称54岁的她,“用30年从河南县城考到北京大学圈”,并晒出手捧“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”的图片,引爆舆论。“励志”故事最终被证实是一场炒作:中国政法大学回应查无此人,仅两条帖文就获赞与收藏高达18.8万的涉事账号被禁言。

  南都N视频记者调查发现,在社交平台上,不乏兜售此类“起号涨粉”教程的卖家,甚至有人声称“快速起号”“暴力起号”,诱导适度编造,价格8至70元不等。不少卖家表示,如果想要做出类似爆款,可以运用AI软件仿写,并强调,“只要操作没问题,基本上都可以涨粉,买家涨粉几千几万的都有”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在剧情摆拍、编造事件、虚构或夸大情节等手段“起号”行为被点名禁止的背景下,还有卖家向南都N视频记者明确表示:“虚构身份不仅不会违规,课程还会教授如何规避平台规则风险。”

  “想篇篇出爆款?”“XX个人IP起号手册2.0”“博主起号资料包”……9月4日,南都记者在社交平台搜索发现,有不少博主在社交平台兜售起号教程,这类教程多为电子档形式,价格从8-70元不等。

  这类教程是否可以指导炮制“54岁阿姨考上法大研究生”等爆款?有卖课博主明确向南都记者作出保证,称商品售价39.9元,“有个热榜马甲式可以套用”“资料中有AI提示词参考手册,可以照着做”,并发来部分资料截图。

  这份资料显示,“24种爆款标题公式-打爆款必备”标题下,按照类型、公式、案例、底层逻辑来分类。其中故事反差式的标题,对应的公式为“人+结果+没原因(认知/性别/身份/年龄/经历反差)”,并列举案例“42岁失业大叔穿高跟鞋狂奔2公里,5个月狂卖8000万”,底层逻辑为“颠覆常识+戏剧性”。这套公式与“54岁硕士研究生今天去开学啦”这一标题十分匹配。

  卖课博主称,“公式是通用的,可以迁移到自己的行业,用起来也非常方便,只需要把公式和行业需求交给AI就可以,文档里也有详细的AI提示词参考手册。”

  当提到是否涉及编造情节时,对方称“某种意义上可以”,其还提醒,如果影响太大会有封号风险,“所以不要太过了,适度”。

  南都记者咨询了多位卖家,他们均表示,“虚构人设吸引流量这种做法可行”,如“未考研却假装考研成功”“非单亲妈妈自称是单亲妈妈”等。其中一位客服表示,“虚构身份不仅不会违规,课程还会教授如何规避平台规则风险。”

  确定账号人设后,如何进行下一步操作?调查过程中,南都记者发现,不少卖家表示起号课程涉及AI技术应用。

  有卖家提到,如果想要做出类似“54岁硕士研究生考上法大”的爆款,可以运用AI软件仿写,“把别人的文字搬过来,放到AI软件去仿写,大体意思不变,但是文字内容不太一样”。

  南都记者收到的课程中,不乏打着“快速起号”“暴力起号”的噱头。有卖家强调,“只要操作没问题,基本上都可以涨粉”,并称购买其课程的买家“涨粉几千几万的都有”。

  对于买家能否将教程二次售卖获利?部分卖家透露,这并非原创教程内容,“如果是自家原创,就不是这个价了”。

  对方还建议,若想加入这类高流量内容的赛道,“可先学习教程,然后模仿高赞高浏览量账号的话术,刚开始运营时先不要做原创内容”。

  中国政法大学数字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许身健,向南都记者分析了此类靠编造事件起号涨粉的套路。

  他介绍,此类事件通常具有三个显著特征:叙事模式高度模板化,往往围绕“身份反差”“家庭矛盾”或“励志逆袭”等元素构建,以制造情绪张力和话题热度;内容细节虚实交织,通过生活化描写、模糊化身份设定来营造真实性,降低公众的警觉性;生产成本极低,可快速复制与迭代。

  至于发布者的身份,他指出,多为中小型自媒体账号运营者,缺乏持续生产优质内容的能力,因此通过编造故事实现“冷启动”或借势蹭流量。“其根本目的在于获取流量红利,积累粉丝,并最终通过广告、带货等引流变现方式实现经济利益。”

  “54岁硕士研究生今天去开学啦。”一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,“从河南县城考到北京大学圈,我用了30年时间,现在在去北京西站的火车上,9月1号开学,提前去学校看看。”其还专门解释大龄考研的意义,“人生本来追求的就不是一个固有的流程,没有规定说退休后必须在家照顾子孙、洗衣做饭、跳广场舞。只要活着,任何时候做任何事都不为晚。”

  9月3日,南都记者注意到该网友社交平台内容已清空,上面显示“该账号因违反相关社区规则,已被禁言”。该账号IP属地显示为北京,粉丝1907人,获赞与收藏高达18.8万。

  对此,中国政法大学相关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,“我们和研究生院核实了,今年研究生招生没有一个50岁以上的河南籍的人”。

  近日,网络平台流传一则“情侣吵架损坏豪车”的视频,视频中女子跳上保时捷引擎盖,用脚踩坏挡风玻璃。9月6日,南都记者从贵阳警方获悉,视频内容系为了吸引流量策划演绎的虚构情节,涉事三人已被行政拘留。

  广为人知的还有“秦朗丢作业”事件。去年,网红博主“猫一杯”发视频称,在巴黎一家饭店内捡到了小学生秦朗的寒假作业,后来又联系上了“秦朗妈妈”。

  同年4月12日,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区分局通报,经查,为吸粉引流,网民徐某某(女,29岁,网名“Thurman猫一杯”)与同事薛某(男,30岁)共同策划、编造系列视频脚本,后网购寒假作业本,用手机、制作相关视频,并散播至多个网络平台,造成恶劣影响。目前,公安机关已依法对徐某某、薛某及二人所在公司作出行政处罚。最终,“猫一杯”的账号被多平台封禁。

  广东诺臣律师事务所律师蔡佳峻向南都记者分析,“如果只是单纯在平台上夸大或吹嘘自己,一般属于违反平台规则和不道德的行为”。若是故意编造完全虚假的信息,并且以吸引流量和牟利为目的,则属于违法行为,“如果情节严重,造成严重社会影响或者以此虚假信息来进行诈骗等,还会触及刑责”。

  “这类虚假信息之所以层出不穷并能获得关注,既与传播逻辑相关,也与社会心理需求相连。”许身健向南都记者分析,一方面,平台算法倾向于放大互动率高、情绪浓烈的内容,使得虚假故事更容易进入公众视野;另一方面,公众在教育焦虑、家庭关系、社会阶层等议题上本就具有高度敏感性和代入感,这些故事借助“似真非真”的细节恰好满足了人们的情绪宣泄与猎奇心理。

  “由于普通受众缺乏即时核实渠道,真假信息在传播初期往往难以区分,从而导致虚假叙事获得较大的扩散效应。”他说道。

  针对上述乱象,相关部门正在行动。南都记者注意到,为持续深入整治“自媒体”发布不实信息乱象,进一步规范“自媒体”信息发布行为,按照2025年“清朗”系列专项行动总体安排,中央网信办决定自7月24日起,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“清朗·整治‘自媒体’发布不实信息”专项行动。

  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四类突出问题,其中包括“多种手段歪曲事实问题”,通过剧情摆拍、拼凑剪辑等方式,编造事件、虚构或夸大情节,引起关注。

  许身健则认为,“应对此类现象需要‘技术防控、法律规制与社会教育’三位一体综合治理。”

  他表示,如果仅以封号应对,往往治标不治本,因为账号迁移与重新注册的成本过低。平台治理应当完善内容溯源和信用惩戒机制,提升造谣成本。

  在法律规制方面,应当在现有治安管理处罚、网络安全等规范基础上,进一步明确虚假信息生产与牟利的法律责任,形成可预期的高额违法成本。

  此外还要加强公众媒介素养教育,推动权威媒体与官方机构建立快速辟谣通道,以南都“真假即时查”等栏目为例,可防止虚假信息在舆论场中形成“先入为主”的效应。

搜索